我国煤矿资源世界排名第三,而在矿难伤亡事故中人数也是排名是相当靠前,这和不合理的生产开采是分布开的,事故调查显示,压风自救装置是最有效的自救方式,而因为使用劣质压风自救装置而身亡的人数更是大的惊人,泰迪风筒生产的风筒布、压风自救装置、隔爆水袋多年,一直追求品质,对于事故中出现劣质品泰迪风筒十分寒心。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力度已经迫在眉睫。
所谓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安全管理则是以人为主体的,由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育人三个部分组成,是理性的、系统性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由此可见,煤矿企业虽然属于高危险行业,但如果我们强化管理,转变管理理念,在生产中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杜绝管理上的失误,减少管理中的缺陷,就可以把事故降低到最低甚至实现零事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
以人为本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就要创新教育培训理念,强化培训效果。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关键在于人,安全教育培训就是一种对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过程,可以把安全教育看成是一个外推力。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干部员工的安全文化意识是一项根本性的任务,也是一个深层次的人性工程。分析我们身边曾经发生的一系列煤矿伤亡事故,不难看出由于人的不安全操作行为导致事故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基本上是由于员工的安全常识掌握不够,自主保安的意识不强导致的,凸显了安全教育的缺失。从教育培训模式来看,需要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出培训“干什么,学什么、掌握什么”的目的,采用实物培训和基本安全常识、操作要领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操作者真正能够对作业的对象、所处的环境、可能发生的危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使职工在作业时能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对现场安全程度进行辨识,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真正落实互保联保责任,减小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程度,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以人为本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就要狠抓安全生产管控,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管理责任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没有严密细致的管理,一切生产也将无从谈起。首先要以精细管理提升工作质量,建立健全精细化的工作标准体系、流程控制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不管是大工程还是小工程,都要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五高”标准。其次要注重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管理落实领导制度是关键。我公司专门制定了《生产管理干部深入井下现场的实施办法》,各级管理干部自觉改进工作作风,深入井下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工人三班倒,班班有领导”的局面蔚然成风。再次是要正确处理环境和行为的关系,做到环境和行为的有机配合,实现物和人的协调发展。如果环境和人的操作行为能够有一方处于合理状态,或许事故不会发生,但事实上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多种不安全因素的交汇造成的。因此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际上是解决环境本质安全问题,从而减小事故的发生,最终实现矿井的本质安全。
以人为本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就要加大安全设备投入和科技创新,实现系统安全。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成本的投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经济保障,也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及非物质保障,是保护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安全生产的硬件、软件的改造与更新,安全生产环境的改善必须投入,有投入才会有更高的回报。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降低和消除事故的根本途径。而加大安全设备投入和科技创新,就是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途径。在煤矿这个高危行业,企业一定要树立“科技兴安”意识,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力度,从改善装备水平入手,发展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积极推广应用具有故障检测和闭锁功能的智能型装备和集中控制系统。加快设备更新速度,在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时,要注重结合本企业的客观条件进行认真分析,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推广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同时,要围绕通风、提升、运输、排水、供电等主要生产系统,研制先进的安全装备,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设备不论是在动态过程中,还是在静态过程中都能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
|